专家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
为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发挥学者、技术专家的示范辐射作用,打造一支结构优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创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专家工作室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的关注焦点。结合我院的教学实际,本文从四方面来阐述专家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
一、专家工作室主要任务
专家工作室是围绕学院建设发展需要,由学院引导、系部主导,聘请高校教授、社会行业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它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授、博士、社会行业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的学术优势和技术优势,提升教师的学术理念、科研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提升职业能力;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入项目,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专家工作室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
教授、博士专家工作室的主要专家需在某一领域具有专门的研究成果,科研能力强,在学术理念,科研创新方面处于同行领先水平;社会行业专家工作室的主要专家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技术攻关能力,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与学院专业设置相一致,在本行业领域中贡献比较突出,影响带动作用大。专家工作室的申报程序是由系部向学院教务处提出申请,并提交申报表及相关证明材料;教务处提交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评审,并送组织人事处备案;学院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后挂牌成立。
三、专家工作室工作要求
专家工作室须制定工作章程和工作方案,方案包括工作目标、研究项目、工作规划、培养计划、预期成果形式和时间安排等,专家工作室须在每年初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并依据工作计划有效开展工作,年末撰写年度工作总结;首席专家应深入课堂,了解一线教学情况,按实际要求参与修改调整教学大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首席专家应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传、帮、带的多种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和创新能力。
四、专家工作室运行管理
为保障专家工作室的成功建立、有序运行,切实为学院发展起到有效的带头推动作用,专家工作室应严格遵照相关规章制度运行。专家工作室的命名一般按“专家姓名+技术领域+工作室”方式命名,具体名称由学院与专家共同协商决定;实行项目制管理,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分管,学院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年度目标,开展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并纳入学院统一管理;实行年度考核评估制度,每年度按要求向学院提供总结报告,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考核评估;专家服务时间、方式、报酬及其它事项,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保证质量的原则,由学院与专家共同商定;专家工作室设立周期为3年,3年后根据需要,由学院决定是否继续设立。
学院的专家工作室是以社会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学院教学改革为依托,亦校亦企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强化学院教学单位和专家及其工作团队的合作,形成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不断增强学院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同时,依托专家工作室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理念,关注实践教学,对学院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的培养任务,为优化学院师资队伍结构起到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