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从东方来
一些琵琶人认识吴蛮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首届全国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当时,她以中央音乐学院在校生的身份获得大赛金奖,从那时起,很多人记住了这个名字——吴蛮。大学毕业后,她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带着七件民族乐器前往美国,开始不一样的音乐旅程。5月8日,在春意盎然的美好季节,吴蛮莅临我院音乐厅,为师生作题为《民乐人的国际视野》的大师课。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广博的知识底蕴、强大的个人艺术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学习者。
民乐人的自信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漫长的岁月没有磨灭它存在的价值。如今,仍有大量的民乐人活跃在舞台上,手握悠久的乐器,演奏着优美的音乐。表演中,民乐人的自信油然而生。
吴蛮的自信源于扎实的基本功。70年代末,就读于浙江艺术学校的她不到10岁便开始专业学习琵琶。中国传统音乐的根基在于戏曲,戏曲对民乐人的音乐影响根深蒂固,是民乐人终身的艺术财富。中专时期的戏曲伴奏经验对吴蛮而言,极其珍贵。20世纪80年代,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素质的全方位培养,曲式、和声以及其他类型音乐的了解学习,林石城、邝宇忠、陈泽民、刘德海等几位不同风格不同传派的琵琶大家对她精心指导,使吴蛮的音乐水平突飞猛进。78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刘索拉在采访时曾对她有如此评价:“她识谱快、音准精确、感觉到位,什么谱给她,马上就能弹出来。”
对民乐人而言,准确认识民族器乐的价值、拥有强大的个人实力是产生自信的源泉。
传统的就是国际的
吴蛮认为带有民间、传统元素的特色作品具有较强生命力,能够得到大众的喜爱,而那些缺少传统音乐滋润、没有中国乐器特有的精粹和神韵的无调性的现代音乐反而不亦被接受。现如今,民乐人一味对带有炫技色彩或者西方创作手法写成的乐曲很是青睐,不再关注传统和民间音乐的学习,甚至于在民乐教学中,运用纯西方的音乐理论和教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使本应如母语般的音乐语言渐渐远离民乐演奏者,最终失去最纯正的韵味和风格。这是非常可悲的现实。
如何不让琵琶失去特有的音色和韵味,民乐人必须放宽视野,面朝西方的同时,向民间学习传统音乐,吸取营养,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中国民族器乐的真谛。
音乐跨界
回首过往,吴蛮的最大困难是如何用手中的琵琶在异国他乡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她思考,只演奏《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汉宫秋月》等二十支脍炙人口的曲子是不行的,必须弹奏更多丰富的曲目,才能走得更长更远。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宽广的视野,她用琵琶与爵士乐、摇滚乐等各类音乐合作,获得新声。用独特的方式将古老的琵琶介绍给世界,因为有她,中国琵琶不再是充满异国情调的好奇乐器。
对民族乐器专业的学生而言,吴蛮的音乐之路是学生未来追求的方向。爱民乐、勤练习、培养综合素质,有了底气和实力,无论走到哪里,民乐人都能获得成功。悠久的文化积淀是民乐发展的坚实基础,用手中的乐器表现中国的神韵,这才是民族乐器得以发扬和传播的最佳方式。